查經資料 •詩篇 •傳道書 •何西阿書 •阿摩西書 •約拿書 •彌迦書 •那鴻書 •哈巴谷書
查經資料 •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約翰福音 •羅馬人書 •哥林多前書 •加拉太書 •以弗所書 •腓立比書 •帖撒羅尼迦 前書 •帖撒羅尼迦 後書 •希伯來書 •約翰二書 •約翰三書 •猶大書
查經資料 •巴別塔 •信心與安息 •富人上天堂 •童貞女生子 •善惡樹 •上帝後悔嗎 •身體救贖與 末日復活 •人生意義與 目的 •耶和華字義 •耶穌字義 |
作者:蔡哲民 捌、耶穌在世最後的年日(十九章28節 -二十四章53節) 一、耶穌進耶路撒冷(十九章28-44節)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1-11節、馬可福音十一章1-11節、約翰福音十二章12-19 節 (一)耶穌領頭往耶路撒冷去。 v28 ◎耶利哥到耶路撒冷只有二十英里的路程。 (二)耶穌差遣門徒去尋找驢駒代步。 v29-25 ●「伯法其」:位於橄欖山,在耶路撒冷以東一點六公里。 ●「伯大尼」:位於橄欖山東側的村莊,離耶路撒冷約三公里,是拉撒路 (死裡復活的那一位)的故鄉。 ●「伯法其和伯大尼,在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那裡」:也可以譯為「產橄欖 的伯法其和伯大尼」。 ●「驢駒」:「幼小的公驢」。 ●「主」:這個字通常用來稱呼羅馬皇帝,在七十士譯本中此字用來翻譯 希伯來文的「神」字。 ◎「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做神聖用途的動物必須沒有人使用過(參考 民數記十九章2節、申命記二十一章3節、撒母耳記上六章7節)。 ◎耶穌騎驢駒進入耶路撒冷這件事,應驗了撒加利亞書九章9節的預言。 在當時,一個國王只有戰爭的時候才騎馬,平時都是騎驢的。因此耶穌 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正表達了其謙和與慈愛,而非猶太人心目中政治性 彌賽亞的「君臨天下」態勢。 (三)耶穌蒙受眾人的擁戴與稱頌。 v36-38 ◎用衣服或砍下來的樹枝鋪在路上,是表示對尊貴者的歡迎或致敬。 (四)法利賽人要耶穌責備門徒,耶穌以門徒的讚美是必然的,門徒不稱頌, 路旁的石頭也要呼叫起來了。 v39-40 (五)耶穌為耶路撒冷哀哭,因為耶路撒冷將會遭到毀滅。 v41-44 ◎到了西元七十年,耶穌的預言果然實現,羅馬人攻入耶路撒冷,毀滅全 城。 二、耶穌潔淨聖殿,百姓喜歡聽耶穌的講論,祭司長、文士和尊長都想要殺耶穌。 v45-48 ●「側耳聽他」:直譯是「黏著」,亦即表達出全城百姓都緊緊黏著耶穌的教 訓,要聽耶穌的教訓。 ◎根據馬太、馬可、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潔淨聖殿是發生在耶穌被 釘十字架前數日。約翰所記載的可能是另外的一次。解經家持兩種 不同的理論,而一般比較多認為約翰記載的是耶穌傳道初期的另外 一次潔淨聖殿,另有人推測馬可福音三章22節一事是因為耶穌在耶 路撒冷潔淨聖殿的結果。 三、與敵對者的爭論(二十章1-47節) (一)質問耶穌的權柄 (二十章1-8節)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23-27節、馬可福音十一章27-33節 1.敵對者:祭司長、文士、長老 地點:聖殿中 時間:耶穌正在教訓百姓時 v1 ●「長老」:指「民間有名望的領袖」。 ◎祭司長、文士和長老是構成「公會」的成員,這「公會」是猶太人最 高的自治機關。 2.問題:到底耶穌的權柄由何處來。 v2 ●「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直譯是「你是憑著什麼權柄做這些 事」。 ◎這問題的意圖明顯,如果耶穌承認他的權柄來自上帝,這些人就可以 告他褻瀆上帝一類的罪名。如果耶穌說自己的權柄不是來自上帝,那 立刻就會失去了眾人的擁戴。 3.耶穌的回答:反問施洗約翰的洗禮是由何處來。 v3-4 ◎有許多人認為耶穌的回答是一種辯論技巧,不過很可能耶穌也暗示著 眾所周知那擁有天上來權柄的施洗約翰,曾經承認耶穌的權柄是來自 天上。因此肯定施洗約翰的權柄同時也肯定耶穌的權柄來源是上帝。 4.祭司長、文士和長老的矛盾:他們不信施洗約翰,而百姓卻深信約翰是 先知。 v5-6 ●「商議」:意思是「把資料湊在一起」。 ●他們「信」:原文的時態表示「已經確信」。 5.敵對者不能對答,耶穌也就不需作答。 v7-8 ◎敵對者無法面對耶穌的問題,也就只有選擇逃避的路子。但是令人覺 得奇怪的就是這一群人明知施洗約翰的權柄來源以及耶穌的權柄來源 後來又知道耶穌已經復活,居然就是不信(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1-15 節),其心硬的程度令人心寒。 (二)凶惡園戶的比喻 (二十章9-18節) ○馬太福音二十一章33-46節、馬可福音十二章1-12節 1.比喻的背景:領袖們來為難耶穌。 v9 2.有人把葡萄園租給人就出國去了。 v9 ●「租給」園戶:「出租以收取租費」。 ◎此處「園主」應該是指上帝,「葡萄園」是指神的選民,「園戶」 應該是指「宗教領袖」(就是前文提到來質難耶穌的那群人)。「 僕人」就是指「先知們」,「愛子」自然就是指耶穌。整個比喻用 來說明上帝的拯救計畫將帶給這群凶惡的宗教領袖嚴厲的審判。 3.主人打發僕人們去收租金卻無功而返。 v10-12 ●「又打發一個僕人去」:直譯是「他又加派另一個僕人」。 4.園主決定派自己的兒子去收租金,結果被殺。 v13-15 5.結果園主決定除滅租葡萄園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人。 v15-16 6.聽見比喻的人表達希望這事不發生,而耶穌引聖經說明自己必定帶來審 判。 v16-17 ●「這是萬不可的」:直譯是「但願這事不發生」。 ●「房角的頭塊石頭」:指位於角落,決定兩邊位置的巨大基石,或指 牆頂上,最中間並支撐整體的石塊。 ●「砸得稀爛」:原意是「把穀物篩過又磨成粉末」。 ◎17、18節引自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2、23節。 ◎上帝把選民管理與牧養的工作交給這些宗教領袖,而宗教領袖們沒 有盡責去管理,指牟取自己的利益而不理會上帝的要求,上帝多次 派先知去警告並傳達上帝的心意,結果先知們被拒絕逼迫。直到上 帝差派自己的獨生子來,結果更是被叛逆的宗教領袖殺了,所以上 帝會親自來審判這些宗教領袖,而把管理牧養選民的責任交給其他 人。 ◎由下文知道這些宗教領袖也知道耶穌話中的意思,雖然他們想要拒絕 這樣的信息,而耶穌更肯定的說他一定會帶來審判。 (三)納稅給該撒的問題 (二十章19-26節) ○馬太福音二十二章15-22節、馬可福音十二章13-17節 1.宗教領袖們知道耶穌的意思,想抓耶穌,不過害怕百姓所以無法下手。 v19 ●「看出」:直譯是「因為他們知道」。 2.宗教領袖們採取「用奸細窺探」的方式要抓耶穌的話柄。 v20 ●「窺探」:「在旁注視」、「不懷好意的看著」的意思。 ●「奸細」:「指奉派暗中去工作的人」。馬太福音中說這些人是法利 賽人的學生,馬可福音中表示希律黨人也參與了這項計畫 。 ●「得」:「用手抓住」的意思。 3.奸細用「可否納稅給羅馬皇帝」來試探耶穌。 v21-22 ●納「稅」:此字指「每個成年人一年一度必須繳納的人頭稅」。當時 每個十四到六十五歲的人都要繳納這筆稅。 ◎這個問題,如果耶穌回答應該要納,那百姓基於強烈的選民意識和對 羅馬政權的不滿就會失去對耶穌的擁戴。如果耶穌回答不可納稅,那 就可以被當成反政府份子,向羅馬政權告發。 4.耶穌以「該撒的東西歸給該撒、上帝的東西歸給上帝」回答,奸細無 法得到耶穌的話柄。 v23-26 ●「銀錢」:重三點八公克的錢幣,自西元前268年起使用到西元200 年左右。一面印著羅馬皇帝「提庇留」的像,一面寫著 「凱撒提庇留,奧古斯都,奧古斯都神之子」。 ●「閉口無言」:原文的時態表示「就開始閉口無言」。 ◎耶穌的回答,一方面肯定了國家權力的正當性,也肯定了我們應該 納稅給國家。一方面卻也暗示國家的權力不是可以無限擴張的,屬 於上帝的事物是國家所不應該僭越的。 (四)復活的爭論 (二十章27-40節) ○馬太福音二十二章23-33節、馬可福音十二章18-27節 1.撒都該人認為沒有復活,因此來問耶穌問題。 v27 ●「撒都該人」:是猶太教中的一派,成員多半是富有的祭司,信仰以 摩西五經為主要根據,不接受口頭傳統,不相信有天使、鬼魂和復活 這些事。而他們不接受復活的主要理由就是「無法由摩西五經中找到 任何證據」,所以他們不須要相信。 2.問題內容:一個嫁過七個兄弟的婦人復活後應該是那個丈夫的妻子? v28-33 ◎第28節引自申命記二十五章5節 3.耶穌回答:復活的人不嫁不娶,和天使一樣。 v34-36 ●「復活的人」:原文為「復活之子」。 ◎耶穌在這裡表明復活之後的生活型態與地上的生活型態並不相同,不 能直接由地上的生活推論復活以後的狀況。 4.耶穌引摩西對上帝的稱呼來證實有死人復活這件事。 v37-38 ●「荊棘篇」:指出埃及記三章2節。 ◎耶穌引撒都該人接受的摩西五經來回答撒都該人的問題。如果一個人 真的死了就死了,不存在了(這是撒都該人的看法),那上帝怎麼會 是這種不存在的人的上帝呢? 5.結果:有些人認為耶穌說的好,而有心問問題質難的人再也不敢問耶穌 什麼。 v39-40 (五)大衛子孫的問題 (二十章41-44節) ○馬太福音二十二章41-46節、馬可福音十二章35-37節 1.耶穌質問敵對者:基督到底是不是大衛的子孫? v41 2.詩篇中大衛把基督當主看,怎麼又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 v42-44 ●「主」:指耶和華。 ●「我主」:指耶和華膏立的君王,在此是指「基督」。 ◎這裡引的是詩篇一百一十篇1節。 ◎這一段話除了讓敵對者啞口無言外,也暗示眾人所期盼的彌賽亞是 「大衛的子孫」,也就是接掌大衛王權的君王。而其實彌賽亞並非 只是人間的君王而已,更有其神聖的特質。或者換句話說,彌賽亞 今日的工作並非要來耶路撒冷做王,而是要受死成就上帝的救贖計 畫,而其做王也不只是做地上的以色列王,而是要成為高天上的榮 耀之君。 (六)譴責文士 (二十章45-47節) ○馬太福音二十三章1-36節、馬可福音十二章38-40節 1.耶穌教訓門徒要防備文士。 v45-46 2.文士愛好人的稱讚與尊重,私下卻侵吞寡婦的家產,冗長的禱告也是 假意的,這樣的人要受更重的刑罰。 v46-47 ●「長衣」:是當時紳士階級的標誌。 ●「侵吞寡婦的家產」:文士多來自貧窮家庭,而他們的工作是沒有薪 酬的,然而猶太人喜歡款待他們,認為款待文士是敬虔的舉動。而耶 穌這裡的指責是針對文士濫用這權利,剝削敬虔寡婦的家產。 ◎關於當時文士的惡行,巴克萊先生的「路加福音註釋」中有許多例子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閱。 四、耶穌對寡婦的觀察(二十一章1-4節) ○馬可福音十二章41-44節 (一)耶穌看到財主和一個窮寡婦的奉獻。 v1-2 ●「庫」:聖殿婦女院的牆上設有十三個收奉獻的容器。 ●「小錢」:是當時最小的猶太銅幣。 (二)耶穌認為窮寡婦投的比眾人多,因為寡婦不是奉獻自己有餘的,而是把養 生的都拿出來奉獻了。 v3-4 ●「養生的」:指「維持生命的物質」。 ◎顯然在耶穌心目中,奉獻的多少不是依據金錢數額多寡來決定,而是根 據奉獻的心志以及犧牲的大小來決定奉獻的份量。也許我們可以依此原 則重新評估我們的奉獻。 五、耶穌對未來的預言(二十一章5-38節) ○馬太福音二十四章1-14節、馬可福音十三章1-13節 (一)耶穌預言聖殿將被拆毀。 v5-6 1.有人談論聖殿的美麗與莊嚴。 v5 ◎大希律執政第十五年(西元前20或19年)開始整建聖殿,把聖殿的基 礎擴大一倍,這項整建工程一直到西元六十四年才完工,但是過了七 年,也就是西元七十年就被毀了。當時聖殿長廊的大柱子都是由白色 的大理石製成,高達四十英尺,而奉獻之物,最有名的是由金子製成 的大葡萄樹,每一株都有一人高。 2.耶穌預言聖殿及將會被完全拆毀。 v6 ◎這個預言應驗於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 ◎我們可以想像門徒剛剛隨著耶穌凱旋似的進入耶路撒冷,心目中期待 彌賽亞要建立一個偉大的地上王國,這時候聽到耶穌這樣的預言,心 中一定充滿疑惑。 (二)門徒問耶穌這事發生的時間與預兆,耶穌說明預兆。 v7-11 1.門徒問事件發生的時間與預兆。 v7 2.耶穌要門徒防備假基督。 v8 ◎耶穌言猶在耳的忠告,還是擋不住許多人偏差的腳步。歷來預言基督 再來確定時間,說自己是基督的例子比比皆是,卻仍有許多人跟隨著 這些假基督而去。你我豈能不謹慎? 3.耶穌說明末日前會有許多打仗和擾亂的事。 v9-10 4.會有地震、飢荒、瘟疫和天體的異象。 v11 ◎「異象....天上顯現」:根據猶太歷史的記載,耶路撒冷淪亡之前天 際曾出現異象。 (三)末日前門徒的遭遇,並因應之道。 v12-19 1.這些徵兆出現以前,人會逮捕、逼迫、羈押門徒。 v12-13 2.門徒必須立定心志,耶穌必賜給門徒口才、智慧,是一切的敵人無法匹 敵的。 v14-15 ●「分訴」:「辯護」。 3.自己的親朋好友也會把門徒交給官府或者害死,門徒要為耶穌的名被眾 人恨惡。 v16-17 ●「害死」:也可以解釋成「處死」。 4.門徒雖遭遇恨惡,卻能全身而退,贏取自己的靈魂。 v18-19 ●「保全」:「取得」、「贏取」。 ◎耶穌從不諱言跟隨他將要面對苦難,但在苦難中上帝卻不拋棄基督徒 ,不任憑基督徒孤單。而這些苦難,經過信徒的堅忍,至終會為基督 徒贏得永恆的生命。這倒不是說基督徒的忍耐是一種「功德」用來換 取救恩的,而是說透過聖靈的幫助與內住,基督徒一定可以堅忍的度 過苦難。 (四)進一步預言耶路撒冷的被毀滅。 v20-24 1.看到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以知道這成即將成為荒場。 v20 2.到那時,應該逃離城中,因為這是報應的日子。 v21-22 3.那個時候,將有大災禍,許多人要被殺、被擄,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 踐踏。 v23-34 ●「刀下」:應譯為「刀口」。 ◎約瑟夫記載耶路撒冷被毀時,有一百一十萬猶太人被殺,九萬七千人 被擄。 (五)耶穌對末日的預言。 v25-31 1.天上要顯出異兆,地上萬國也有困苦,人們也將恐慌。 v25-26 ●「困苦」:「喪氣」、「喪膽」。 ●「慌慌不定」:「迷了路」。 ●「想起」:「向前觀看」。 ●「魂不附體」:「熄滅」、「吐氣吹滅」。 2.末日時,人們要看到基督榮耀的降臨。 v27 3.遇到這些事情,門徒就可以挺身昂首,因為門徒得贖的日子近了。 v28 4.看到樹木發芽,就知道夏天近了,看到這些徵兆就知道上帝的國近了。 v29-31 ◎這裡提到無花果樹發芽,當然在巴勒斯坦地帶無花果樹是蠻普遍的植 物。不過因為無花果樹是以色列的國花,舊約中也常已無花果樹來代 表以色列國,因此常常有人把這一段解釋成看到「以色列復國」時, 就要小心末日快到了。這樣的解釋法是不是很確定是耶穌本來的意思 ,還是後人附會的,我想一時也難有答案。既然聖經從不鼓勵我們猜 測末日的時間,我們還是姑且聽之,存著儆醒的心面對每一天的生活 才是。 (六)耶穌的話不能廢去,所預言的一定要實現,所以門徒要謹慎。 v32-36 1.耶穌保證自己的預言一定會成就。因為天地要廢去,耶穌的話卻不能 廢去。 32-33 ●「這世代」:指當時活著的人。 2.門徒要謹慎,以免今生的思慮累住門徒的心,末日就如同網羅一樣臨到 門徒,因為末日要如同網羅一樣臨到全人類。 v34-36 ●「貪食」:指「暴飲暴食所帶來的嘔吐」。 ●「累住」:「被重量拉下去」、「壓榨」。 ●「網羅」:原意指「安置一面網羅」或「安置一個陷阱」。 ●「儆醒」:「不睡覺」、「保持清醒」。 ●「今生的思慮」:「為每日生活必須的憂慮」,「為每日生活的必須 憂慮」。 ◎這一大段經文並不容易解釋,因為其中穿插著對耶路撒冷毀滅的預言 和對末日的預言。究竟哪一段是針對哪一件事,就是解釋的困難所在 。即使我們對末日的經過無法明確的有個統一的答案,但是面對末日 所應該採取的儆醒態度卻是可以明確肯定的。那!我們是否真的存有 儆醒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天的生活呢? (七)耶穌白天在聖殿裡教訓人,晚上出去到橄欖山住宿,百姓期盼聽耶穌講 道。 v37-38 ●「每日」:「白天」。 六、祭司和猶大的陰謀(二十二章1-6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5節、14-16節、馬可福音十四章1-2節、10-11節、約翰 福音十一章45-53節 (一)接近逾越節的時候,文士和祭司長正想法子來殺害耶穌。 v1-2 ●「殺害」:「拿掉」、「拿走」、「除去」、「殺害」。 ◎逾越節是尼散月的十四日,除酵節是十五日到二十一日。這兩個節日相 連接,常常交替使用。可以參考出埃及記十二章。 (二)加略人猶大去和祭司長和守殿官商量要把耶穌交給他們,換取銀子。v3-5 ●「入了」:原文時態表示這是動作的開始,「開始進入」。 ●「守殿官」:「保護聖殿的衛兵之隊長」。 (三)加略人猶大打算找機會趁眾人不在耶穌身旁的時候把耶穌交給宗教領袖 們。 v6 ●「機會」:「好時機」。 七、過逾越節的準備(二十二章7-13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7-25節、馬可福音十四章12-21節、約翰福音十三章 21-30節 (一)殺逾越節羔羊那一天到了,耶穌打發彼得、約翰去預備逾越節筵席。v7-8 (二)耶穌指示預備筵席的地點,門徒照樣完成了筵席的預備。 v9-13 ◎「拿著一瓶水」:通常當時的男人是拿皮袋裝水,女人才拿瓶子裝水。 而這裡是指一個男人拿瓶子裝水,所以對門徒而言是 極容易辦認的記號。 八、最後的晚餐(二十二章14-38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26-35節、馬可福音十四章22-31節、約翰福音十三章 36-38節 (一)耶穌吃筵席的心態。 v14-16 1.耶穌說明自己很樂意在受害之前與門徒一起吃逾越節的筵席。 v14-15 ◎耶穌特別表達自己的心情,表明自己的愛與對門徒的不捨。他認為在 這時候跟門徒一同吃逾越節的晚餐是他十分願意的事情。 2.耶穌說明自己不會在吃逾越節的筵席,直到成就在上帝的國裡。 v16 ◎「成就在神的國裡」:應該是指「彌賽亞的筵席」。 (二)耶穌設立聖餐。 v17-20 1.耶穌拿杯祝謝,要大家分著喝,並說明自己不會再喝這葡萄汁,直到上 帝的國來到。 v17-18 ●「葡萄汁」:原文可指任何由葡萄製成的東西。 ◎猶太人逾越節晚餐的程序中要喝四杯葡萄酒。可以參考中神的聖經串 珠註釋本的62頁中的記載。 2.耶穌拿餅祝謝,說明餅是代表自己的身體,杯是用血立的新約,要大家 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v19-20 (三)耶穌論到賣人子的人。 v21-23 ●「預定」:「界限」、「確定」、「劃定界線」。 (四)耶穌論到真正為大的要如同服事人的。 v24-27 1.門徒之間起了爭論,爭起大小來了。 v24 ◎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情,耶穌面臨死亡的壓力,而他的門徒居然在 爭大小。看來是沒有人能體會耶穌的心情了。 2.耶穌說基督徒的群體為大的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 v25-27 ●「治理」:「君臨子民」,意即「以君王的身份治理他們」。 ●「恩主」:「行好事的人」、「恩人」、「施主」。東方的君王常用 的頭銜。 ●「年幼的」:指「地位上的低下階級之人」。 (五)談到使徒的獎賞─在基督的席上吃喝,坐在寶座上審判以色列的十二支派 。 v28-30 ●「磨練」:可以譯為「試探」、「試煉」。 ●「以色列十二個支派」:可能泛指神的子民。 (六)與西門彼得的對話。 v31-35 1.耶穌告訴彼得:撒但要攻擊他們如同篩麥子。 v31 ◎這裡的意思可能是指撒但要用各樣的方式來攻擊門徒。 2.而基督已經替彼得祈求,讓他不至於失去信心。並勉勵彼得回頭以後, 要堅固自己的弟兄。 v32 ●「回頭」:「轉向」、「轉回」。 ◎即使知道彼得即將遭遇失敗,耶穌還是滿懷慈愛的面對彼得,還替他 禱告讓他不因失敗失去信心。這樣慈愛的主應該是常遭失敗的我們可 以坦然面對的神,因為他是用慈愛來面對我們的失敗。 3.彼得保證自己即使與基督下監同死也甘心,耶穌表明彼得即將三次不認 耶穌。 v33-34 ●「雞還沒有叫」:即當晚的第三更之前。 (七)要門徒準備妥當,要獨立的面對挑戰,因為耶穌即將離開。 v35-38 1.耶穌要門徒回想以前實習時沒有任何物質上的準備,仍然沒有缺乏。 v35 2.耶穌要門徒開始物質上的準備,因為基督將要被列在罪犯之中。v36-37 ●「買刀」:應該是自衛用的,表示他們將會遇到逼迫和強烈的敵視。 ●「他被列在罪犯之中」:這節經文引自以賽亞書五十三章12節。 ●「必然成就」:可以譯為「即將結束」,整句意思就是「我在地上的 事工即將結束」。也可以譯為「即將達到目標」,整 句意思就是「我在地上的事工即將達到目標」。另外 也可以譯為「必然成就」,整句意義就成為「耶穌生 平和事蹟即將應驗舊約所說有關他的事」。 ◎然而許多基督徒今天仍然沒有學會耶穌的教訓,還打算用那種「實習 課程」的生活心態來面對複雜的挑戰。路加福音九章1-6節的那種服事 型態是上帝除去所有雜務而單單讓門徒練習傳福音的特例。然而這樣 的特例卻常被美化為「信心生活」。面對今日複雜的挑戰,我們必須 更靈巧,有更多準備,好好的處理複雜的各樣挑戰,這是耶穌的教訓 ,而不是沒有信心的表現。 3.門徒不懂耶穌說話的意思,告訴耶穌他們有兩把刀。 v38 ●「夠了」:是指說有關刀的討論「夠了」,而不是兩把刀夠了。因為 「刀」是陰性字,「夠了」是中性字。 九、在橄欖山上的禱告(二十二章39-46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36-46節、馬可福音十四章32-42節 (一)耶穌出來往橄欖山去,門徒也跟隨他,耶穌要他們禱告免得入了迷惑。 v39-40 ●「那地方」:指「客西馬尼園」。「客西馬尼」的意思是「油榨」的意 思,此地位於汲淪溪谷東面、橄欖山麓。 ●「照常」:「照他一貫的作法」,表示耶穌飯後到客西馬尼園禱告是一 種習慣。 ●「迷惑」:原文是指「試探」。 ●「你們要禱告,免得入了迷惑」:直譯是「你們要繼續禱告,一次也不 要進入試探」。 (二)耶穌離開他們一段距離跪下禱告,內容是:如果天父願意,就把苦杯撤去 ,但要以天父的心意為優先。 v41-42 ●「扔一塊石頭那麼遠」:意思是耶穌在他們眼睛所能看到的範圍,不過 卻是聽力所不能及的範圍。 ●「跪下」:直譯是「曲下膝蓋」。 ●「杯」:舊約常用「杯」比喻上帝審判所帶來的災禍與苦難,這裡的杯 應該就是指基督要為世人的罪所負擔的刑罰。 ◎這樣的距離之下,可以想見耶穌在42節的禱告一定是特別激動大聲,才 會讓門徒聽的到。 ◎耶穌面對十字架的挑戰,他的反應是「禱告」。而耶穌禱告內容也表明 了「禱告」是可以真實而坦誠的承認自己的軟弱與需要,表明了禱告是 可以不需要任何偽裝的。我們的禱告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三)有天使顯現、耶穌十分傷痛,禱告更懇切,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 v43-44 ●「血點」:指「凝固濃縮的血漬」。 ◎比較可靠的古抄本都沒有這兩節經文。而如果天上出現天使,其他福音 書的相關經文卻都沒有記載,似乎也是有點奇怪。 (四)耶穌的門徒因為憂愁都睡著了,耶穌鼓勵他們起來禱告。 v45-46 十、耶穌被捕(二十二章47-53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47-56節、馬可福音十四章43-50節、約翰福音十八章 3-11節 (一)猶大帶人來捉拿耶穌,用親嘴為暗號賣耶穌。 v47-48 ●「親嘴」:是當時學生向老師問安的慣常表現。 ◎猶大用學生對老師的敬愛舉動當暗號來指出耶穌,算是一個聰明的計謀 ,可惜他是出賣上帝的兒子。 (二)耶穌的跟隨者拿刀削掉大祭司僕人的右耳,耶穌要門徒任由敵對者抓 耶穌,並治好大祭司僕人的耳朵。 v49-51 ●「有一個人」: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那人就是彼得。 ●「大祭司的僕人」:根據約翰福音的記載,名叫「馬勒古」。 ●「到了這個地步」:原文意義非常不清楚,有些學者認為是「住手, 不要再這麼做」的意思,亦即耶穌制止彼得的敵對行動。 (三)耶穌對抓拿他的人表達現在是黑暗掌權的時候。 v52-53 十一、彼得三次不認主(二十二章54-62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7-58節、69-75節、馬可福音十四章53-54節、66-72節 、約翰福音十八章12-18節、25-27節 (一)耶穌被抓到大祭司的住宅中,彼得遠遠跟著耶穌,坐在院子。 v54-55 ●「大祭司」:即「該亞法」。 ●「生了火」:當時是四月,當地晚上相當涼,所以僕役們生火取暖。 (二)彼得三次不認主。 v56-59 ●又有「一個人」:原文的詞態顯示這是一個男人。當時可能同時有幾個 人認出彼得的身份。 ●「加利利人」:加利利人有特殊的口音,所以被人認出來。馬太福音二 十六章73節有清楚的記載。 (三)彼得想到耶穌預言他三次不認主,就出去痛哭。 v61-62 ◎許多人喜歡描述彼得這時候的心態,我們當然也可以想像一個粗魯的彼 得怎樣勇敢的跟著耶穌直到大祭司的家中,卻又因為僕役的指認而忘記 耶穌的預言,三次不認主。耶穌最後的回眸一望,到底怎樣的震撼彼得 的心?約翰福音寫作時,彼得大概已經去世。所以老約翰可以坦然的寫 下彼得在耶穌受難這一段時間的某些細節的事蹟,不會造成彼得本人的 困擾。也許我們應該花點時間去思想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及耶穌三次問 彼得「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翰二十一章15-25節)之間所隱藏的 濃厚的愛。 十二、耶穌在公會裡受審(二十二章63-71節)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9-68、馬可福音十四章55-65、約翰福音十八章 19-24節 (一)看守耶穌的人戲弄、辱罵耶穌。 v63-65 ●「戲弄」:原文表示「開始戲弄」、「好像戲耍孩子」。 ●「打他」:「虐待」、「擊打」。 ●「你是先知,告訴我們」:直譯是「說預言」。 ◎這件事情可能在公會晚間的審問後發生。 (二)長老、祭司長、文士把耶穌帶到公會審問。 v66 ●「民間的眾長老連祭司長帶文士」:直譯是「民間的眾長老,即祭司長 和文士」。「長老」一詞是一個專有名詞,常用來指「公會的成員」。 因此「民間的眾長老」可能就是指「公會成員」。猶太公會的成員共有 七十人。 ◎根據其他福音書,耶穌被捕的當天晚上已經被審問過了,也已經決定了 判決。但是晚上的審問和判決是不合法的,所以他們白天還要補一次審 訊,正式確認昨夜的判決。 ◎依據巴克萊先生的路加福音註釋,公會的審判其實是有特定的規範,而 耶穌在此所受的審判完全遵照這規範。詳細內容請參考巴克萊先生的「 路加福音註釋」第二十二章63-71節。 (三)耶穌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眾人因此定耶穌的罪。 v67-71 ●「你們所說的是」:原文是「你們所說的」、「you say」。這是當時 希臘文中「是的」、「yes」的表達方式。 ◎基本上這裡的三個名詞「基督」、「人子」、「神的兒子」的意義被 認為是等同的。 十三、耶穌在比拉多面前受審(二十三章1-5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1-2、11-14節、馬可福音十五章1-5節、約翰福音十八 章28-38節 (一)公會的成員把耶穌送到彼拉多面前,告他「誘惑國民,說自己是基督是 王」。 v1-2 ●「我們見」:原文的意義是他們「親眼看見」耶穌犯這些罪,而不是審 問後的結果。 ●「誘惑」:「搖擺不定」、「扭曲」、「擾亂」。 ◎把耶穌送到彼拉多前面是因為彼拉多是羅馬巡撫,有權力判人死刑, 而這些公會成員期盼耶穌被判死刑。詳細的記載可以參考約翰福音十 八章31-32節。 ◎而猶太公會認為耶穌該死的理由是「褻瀆上帝」。然而到了羅馬政府 面前,罪名就改為政治性的「圖謀造反」。他們應該知道這樣的罪名 比較能有效的讓羅馬政府關注,而達成殺害耶穌的目的。耶穌和彼拉 多的詳細對話可以參考約翰福音十八章33-38節、十九章9-11節。 (二)彼拉多問耶穌是不是猶太人的王,耶穌承認。 v3 (三)彼拉多認為自己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而公會的人卻執意要告耶穌。v4-5 ●「煽惑」:「上下搖晃」、「左右搖晃」。 十四、耶穌在希律王面前被藐視(二十三章6-12節) (一)彼拉多聽到耶穌是加利利人,就把耶穌送到希律王那裡去。 v6-7 ●「既曉得」:「全部瞭解」。 ◎耶穌來自加利利,而該地是由希律安提帕管轄。因此彼拉多把耶穌送去 給希律,一方面表示尊重希律的權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擺脫這一件棘手 的判決。不過這樣的處置就審訊手續上是不必要的。 (二)希律看到耶穌,很希望親眼看見耶穌行神蹟,但耶穌在希律面前一言不 發。 v8-9 (三)祭司長和文士極力告耶穌,於是希律和他的手下就藐視並戲弄耶穌。 並把耶穌送回給彼拉多。希律和彼拉多居然成了朋友。 v10-12 十五、耶穌被彼拉多判死刑(二十三章13-25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15-26節、馬可福音十五章6-15節、約翰福音十八 章39節到十九章16節 (一)彼拉多表明自己和希律查不出耶穌有什麼罪,所以打算責打後釋放耶穌。 v13-17 ●「誘惑」:「從某處轉離」、「引誘」、「誤導」。 ●「責打」:原意是「訓練孩童」。 ●第17節大部份的早期古卷沒有記載,很可能是後來抄寫的人把馬太和馬 可的經文加進路加的經文了。 ◎彼拉多建議責打耶穌,可能是要安撫群眾。 (二)眾人卻期望彼拉多殺死耶穌,而釋放巴拉巴,而彼拉多還是期望釋放耶穌 ,第二次勸告眾人。 v18-20 ●「釋放」:原文時態表示「立刻釋放」、「現在就釋放」。 ●「作亂」:煽動、引發暴亂。 ◎巴拉巴所犯的罪,正好是祭司長們控告耶穌的罪名。然而眾人卻選擇要 釋放真正犯作亂叛國罪的人,除掉沒有作亂叛國的人。 (三)彼拉多第三次勸眾人釋放耶穌。 v21-22 ●「喊著」:「繼續不斷高聲喊叫」。 ●「釘他十字架」:原文的時態也是表達出「現在馬上釘他十字架」的意 思。 ◎「釘十字架」:犯人的雙手被釘在橫樑上,雙腳被綑或釘在直樑上。柱 上另有一塊突出的木頭,可以讓犯人坐上,支撐部份身體重量。 (四)而眾人還是執意要殺耶穌,所以彼拉多就把決定釋放巴拉巴,把耶穌釘十 字架處死。 v23-25 ◎即使彼拉多不是沒有錯誤,他聽從了暴民的聲音,不理會事實。但至少 彼拉多是持續三次的為耶穌開脫,也多次聲明他找不到實際的罪名。倒 是這些猶太人寧可歪曲事實,任憑偏差的民族主義作祟,執意讓不真正 當王的耶穌死。 ◎彼拉多曾經犯過兩次重大錯誤,一次是把皇帝的肖像放在軍旗上開進耶 路撒冷,引起群眾嚴重的抗議事件。而另外一次是彼拉多決定為耶路撒 冷城建立一套新的供水系統時,決定動用聖殿的獻金,結果使猶太百姓 群情嘩然,發生武裝抗議。結果彼拉多決定武力鎮壓,結果情勢不能控 制,造成重大死傷。因此彼拉多已經累積許多民怨,如果百姓把這些事 情直接向政府彈劾,彼拉多一定會被革職,所以這時候彼拉多不敢違逆 眾人的意思,而約翰福音十九章12節中猶太人高喊的話,就是暗示要以 舉發彼拉多的失職來脅迫他就範。亦即彼拉多面對正義與自己在巴勒斯 坦的統治權之間的矛盾,他選擇了自己的統治權而放棄正義。 十六、耶穌被釘十字架(二十三章26-43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32-44節、馬可福音十五章21-32節、約翰福音十九 章17-27節 (一)古利奈人西門被抓來替耶穌背十字架。 v26 ●「古利奈」:是當時非洲北部呂彼亞省的重要城邑。 ◎通常犯人要自己背十字架的橫樑到刑場,耶穌可能因為受創太甚,以致 無力全程背負十字架。 ◎背十字架的「西門」的家人,後來成為很好的基督徒。可以參考馬可福 音十五章21節、羅馬書十六章13節。 (二)許多婦人為耶穌痛哭,而耶穌要他們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哀哭,因為審判 的災禍將至。 v27-31 ◎第30節是由何西阿書十章8節引用過來的。 ◎這裡所提的應該是指西元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的事情,「這些事既行在 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意思應該是無罪的耶穌都 要被釘十字架,那有罪的猶太人將來豈不遭遇更悲慘的境遇? (四)耶穌被帶到髑髏地釘十字架,有兩個犯人同時被處死。 v32-33 ◎「髑髏地」:就是「各各他」。 (五)耶穌要天父赦免眾人的行為,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什麼。v34 ◎有些古抄本沒有第34節中耶穌說的這一句話。 (六)各種人的反應:v34-42 1.兵丁:拈鬮分耶穌的衣服、戲弄耶穌,要耶穌救自己證明自己是猶太 人的王。 v34,36 ◎死囚的衣服是屬於行刑的士兵所有。 ◎「醋」:當時平民和羅馬兵丁用來提神解渴的酸酒。 2.百姓:觀看。v35 3.官府:嗤笑耶穌、要耶穌用神蹟救自己證明自己是猶太人的王。v35 ●「他」若是基督:「這傢伙」,表示輕視的意思。 4.犯人之一:譏笑耶穌,要耶穌救自己和犯人們證明自己是基督。v39 5.犯人之二:責備另一個犯人的譏笑,求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記念自己。 v40,42 ●「得國降臨」:顯然表達這犯人接受耶穌是彌賽亞。 ◎「用希利尼、羅馬、希伯來文字」:希伯來文是當時民間語文,羅 馬文也就是拉丁文是官方語文、希利尼文也就是希臘文是文化學術 界的流行語文。 (七)耶穌對犯人的保證:今日就要跟耶穌同在樂園裡。 v43 ●「樂園」:來自波斯文,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聖經用此字來形容「伊甸 園」。後來此字用來表達義人在來世享福之處,而非用來 表達「介於天堂與人間的中間站」。 十七、耶穌之死(二十三章44-49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45-56節、馬可福音十五章33-41節、約翰福音十九 章28-30節 (一)由中午到傍晚天地變黑暗,殿裡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v44-45 ●「申初」:下午三點。 ●「遍地」:應該是指著巴勒斯坦當地。 ●「日頭變黑」:應該不是「日蝕」,因為當時正是月圓。而可能因為其 他的原因。 ◎「聖殿的幔子」:這塊幔子是用來遮蔽至聖所的,平日沒有人進去,只 有大祭司一年一度在贖罪日進去替眾人贖罪。而這幔子裂開,表達了上 帝和世人間的阻隔已經被除去了。 (二)耶穌喊叫把自己的靈魂交在天父手裡,就斷氣了。 v46 ●「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引自七十士譯本的詩篇三十一篇5節。 (三)眾人看到耶穌斷氣的反應: v47-48 1.百夫長:歸榮耀與神、承認耶穌是義人。 v47 ●「百夫長」:負責在場監督士兵執行死刑的軍官。 2.聚集觀看的眾人:捶著胸回去了。 v48 ●「捶著胸」:表示悲傷、懊悔。 (四)耶穌死亡的見證者:與耶穌熟識的人、由加利利跟著耶穌來的婦女。v49 十八、耶穌之安葬(二十三章50-56節) ○馬太福音二十七章57-61節、馬可福音十五章42-47節、約翰福音十九 章38-42節 (一)提供安葬地點的人:約瑟。 v50-51 1.是猶太公會成員之一。 v50 ●「議士」:亦即是「猶太公會成員」。 2.為人良善公義。 v50 3.沒有附從眾人的所謀所為。 v51 4.是猶太、亞利馬太城裡的人 v51 ●「亞利馬太」:為猶太市鎮,在耶路撒冷西北約三十公里。 5.素常盼望神國的人。 v51 (二)約瑟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並把耶穌葬在沒有葬過人的石墳中。安葬 耶穌的日子是預備日。 v52-53 ●「豫備日」:,猶太人的專有名詞,指逾越節安息日前那一天。 ◎當時的死刑犯屍體通常是不埋葬的,指留在野地任其被野獸吞噬。 (三)加利利來的婦女們跟在後面看到墳墓和耶穌的屍體,就回去預備香料香 膏。 v55-56 ◎當地的墳墓,通常是由一個岩洞做成。屍體則由像繃帶一樣的細麻布條 纏繞起來,放在墓穴的架子上。然後墓穴外面封上一塊大圓石,圓石底 下有中央微陷溝槽供滾動。一般墳墓的墓石都相當巨大,幾個人的力量 無法移動,根據貝撒抄本的資料說耶穌目前的墓石要大約20個人以上才 能移動。 十九、耶穌復活(二十四章1-12節) ○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10節、馬可福音十六章1-8節、約翰福音二十章 1-10節 (一)婦女們週日帶著香料來到耶穌的墳墓。 v1 ●「七日的頭一日」:指「星期日」。 ●「黎明的時候」:直譯是「黎明已深」。 (二)婦女們看見墓石已經被移開,就進去墳墓,卻看不見耶穌的身體。 v2-3 (三)有兩個天使出現,質問婦女為何在死人中尋找活人,並提醒耶穌以前的 教導,說明基督已經復活了。 v4-7 ●「兩個人」:「兩個男人」的意思,馬可福音說是「一個少年人」、 馬太福音說是「天使」,約翰福音說是「兩個天使」。 細節上的差異可能是記錄重點的不同,實況可能是「兩 個少年人樣子的天使」。 (四)婦女們就想起耶穌的話,並回去把經過告訴門徒。 v8-19 (五)門徒不相信婦女的話,彼得跑到墳墓去看,看到裹屍布的樣子就相信耶 穌復活了。 v11-12 ●「胡言」:「沒有意義的話」,在醫學上指那些「精神狂亂」或「歇 斯底里」狀態下的人所說的話。 ◎彼得往耶穌墳墓去的詳細經過,可以參考約翰福音二十章3-10節。 二十、在以馬忤斯路上(二十四章13-35節) ○馬可福音十六章12-13節 (一)當日兩個門徒往以馬忤斯村落去,路上談論最近遭遇到的事。 v13-14 ●「二十五里」:原文是「六十司他狄亞」,約等於十一公里。 (二)他們談論時,耶穌接近他們,和他們同行,但這兩個門徒並沒有認出 耶穌。v15-16 ●「迷糊了」:原文時態顯示是「繼續不斷的被迷糊住」。 ◎門徒沒有認出耶穌的原因有蠻多種猜測,有說門徒心理沒有準備,感 受遲鈍,有人猜測可能是耶穌復活後容貌略有不同。 (三)門徒告訴耶穌關於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事,以及婦女們的遭遇。 v17-24 ●「你在耶路撒冷作客」:直譯是「你一個人住在耶路撒冷嗎?」 ◎「贖以色列民」:即「把以色列從羅馬政權手中釋放出來,將神的國 建立在地上」。 ◎顯然這兩個門徒也不太注意婦女們關於耶穌復活的意見,而一心沈溺 在失去彌賽亞的悲痛與喪氣中。 (四)耶穌責備門徒信心遲鈍,基督受害進入榮耀是應當的,並為他們講解聖 經中關於基督的記載。 v25-27 ●「無知的人」:「沒有悟性的人」。 ●「心....遲鈍」:「愚笨的心」、「領悟力慢反應遲鈍的人」。 ◎這裡是路加福音第一次提到基督必須受害,顯然耶穌復活後的顯現與講 解聖經,對使徒們明瞭舊約聖經記載的內涵是有相當大的作用的。 ◎面對門徒的不解,耶穌倒是充滿慈愛的費心講解引導他們。有時我們很 難想像耶穌復活後的四十天中,花費很多時間細膩的幫助門徒瞭解他已 經真的復活,這位已經得榮耀的復活主居然對愚昧的門徒顯出那樣的耐 心。我們應該也可以坦然的來到基督面前,求他幫助我們更認識他,即 使我們只是愚昧的一群。 (五)到了目的地,門徒強留耶穌住下,到了吃飯的時候,耶穌擘餅,門徒才 認出耶穌。而耶穌就突然不見了。 v28-31 ●「強留」:「用強力強迫」。 ●「日頭已經平西了」:直譯是「白天已快消逝」。 ◎耶穌擘餅時可能用了慣常的動作,或者門徒把注意力集中到耶穌的手 上而看到釘痕。 (六)兩門徒立刻起身回耶路撒冷去,分享十二使徒關於耶穌復活的見證,也 把自己的見證告訴大家。 v32-35 ◎確定知道耶穌復活的事,兩門徒迫不及待的趕回耶路撒冷去。要與門徒 分享這好消息。 二十一、耶穌向門徒顯現(二十四章36-49節) ○馬太福音二十八章16-20節、馬可福音十六章14-18節、約翰福音二十章 19-23節 (一)正當門徒分享自己的經驗時,耶穌親自顯現在他們當中。 v36 (二)門徒驚慌害怕,以為看到是耶穌的魂,耶穌責備他們的不信,並要門徒 仔細求證,看清楚他不是魂。v37-40 ●「害怕」:原文表示「強烈的害怕」。 ◎門徒的反應顯然表現出他們還是不能接納耶穌復活的事實,也沒有準備 會親眼看到耶穌。而耶穌耐心的提出證據來幫助門徒瞭解他是已經復活 了,而且是有身體的,不是靈魂。 (三)耶穌進一步用「吃魚」來證實自己確實已經復活了。 v41-43 (四)耶穌講解聖經,讓門徒明白他死而復活的必須性。並要門徒奉他的名傳 道作見證。 v44-48 (五)耶穌要門徒在城裡等候天父賜下聖靈。 v49 ●「我父所應許的」:即「聖靈」。 ●「領受」:原文是「穿上衣服」。亦即把上帝給的能力當成衣服穿上。 二十二、耶穌升天(二十四章50-53節) ○馬可福音十六章19-20節、使徒行傳一章9-11節 (一)耶穌在伯大尼對面,舉手給門徒祝福,就升天了。 v50-51 ●「伯大尼的對面」:就是「橄欖山」。 ◎由使徒行傳一章3節可知耶穌升天是在他復活後第四十天。升天的詳情 可以參考使徒行傳一章9-11節。 ◎我們當然知道上帝不在天空中,而耶穌採取了「升天」的方式離開門徒 ,應該是體諒門徒的傳統猶太觀念,認為上帝是在「天上」。讓門徒確 信基督是被上帝接納的,讓門徒可以喜樂的等候上帝的另一個恩賜─「 聖靈」。 (二)門徒就拜耶穌,大大歡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聖殿中稱頌上帝。v52-53 ◎「拜他」:這是不尋常的記載,門徒終於把基督當成是敬拜的對象,是 上帝。四福音書中很少記載門徒直接敬拜耶穌。 | ||
|